首页 > 心得体会

拐杖读后感

时间:2024-11-26 05:37:05
拐杖读后感(全文共5198字)

第一篇:《拐杖》读后感

《拐杖》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拐杖》这篇课文。我读了这篇课文感受到了这个小姑娘是一个善良,执着,纯朴,毫无私心,关爱他人的孩子。我们平时在公共汽车上有位子可以坐,这时来了一位老人。你给他让座可是他不坐,我们多半会想好心好意给你让座,你却不领情,你不坐那我就坐了。然后什么也不管了。可这个小女孩却不是,她打算给作者让座,可也被作者拒绝了,但小姑娘没有放弃。小姑娘多么善良执着啊!当然善良的不只小姑娘,还有作者也很善良,作者不想让小姑娘伤心,所以他最后一拐一拐地下车了。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认真的去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第二小学五年级一班五年级:林子博

第二篇:拐杖支撑的信念

拐杖支撑的信念

――残疾人王富强的奋斗之路

命运多舛世事艰,男儿清泪不轻弹。胸藏一腔奋斗志,责任使命两肩担。这首诗是我区一位身患残疾的全科医师王福强初中时写给自己的一首勉励诗。时隔二十多年后,他仍能到背如流。6月30日,记者在他的门诊采访他时,他对这首概括自己不幸与志向的诗进行了诠释,娓娓诉说中,忧伤和欢欣一起灌入记者的耳际。

小儿麻痹,病魔让他在地上爬行了三年

王福强,今年37岁,祖籍山东,生在内蒙。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行医的祖父就开始教他背《药性歌括四百味》和《汤头歌诀》等中医歌谣,许是遗传的关系,他一背就会,因此深得祖父及父母的喜爱。然而,就在全家人欢天喜地的憧憬着他的未来的时候,三岁哪年,一场高烧的病变,使他得了让人非常苦恼的小儿麻痹,霎时,他的童年失去了快乐的色彩。祖父为医他的病,几乎使尽了浑身解数,但他还是不能站起,父母为治他的病求遍方圆名医都说无能为力。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王福强只得靠一条小木凳支撑,艰难地在地上学爬行,两肘两膝盖常常磨地血流不止,这样的爬行日子持续到他六岁。直到父母为他寻到一家能治小儿麻痹症的医院后,他才重新站起,但最终还是落下了一条动了20多刀手术的瘸腿。能走路了,他也上学了,因为左腿不灵便,

走路一闪一闪的,同村的同学为了羞辱他,编了这样几句顺口溜“拐子拐,吃牛奶,牛奶上去啦,拐子气死啦,牛奶下来啦,拐子笑死啦……”当时他的家人听到这些歌谣气得要死,回到家里抱着他失声大哭,但他却咬紧牙关一声不肯,默默地把泪咽下了肚子。就这样,他顶着世俗的偏见,顽强的读完了初中、高中,最后终于考取了“山东中医学院。”

就业受阻,憋气告别故乡来到广州寻发展

1996年,王福强以优异的学绩完成了大学学业,满怀希望的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内蒙。心想,揣着这张“山东中医学院”的金牌通行证,在当地安排一个工作并不难,没想到他的想法和现实的距离相差太远,纵然他跑细了腿,磨破了嘴,但就是找不到一家愿意接受他的单位,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他是一个残疾人。当时他很委屈,“残疾人怎么啦?残疾人不是人吗?残疾人不能干事业吗?你们不要我,我就不能活了?”

憋着这口气,第二年春节过后,他就只身南下广州,抱着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心态,在这个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找起了工作。由于初来乍到,语言不通,加上腿脚残疾,许多单位都不接受他的求职。没办法的情况下,他只得降低求职标准,以最廉价的劳动去做药店销售员,甚至在大街拖着一条瘸腿帮销售公司发传单。这期间,远在内蒙的家人多次打电话让他回家,还说“不要在外折腾了,找不到工作家里也

能养得起你。”可王福强却倔犟地告诉家人,“在广州干不出名堂我决不回家。”

2014年,一直想做医生的王福强,终于通过寻寻觅觅,在花都艰难地借钱开办了一处不大的诊疗所,本想从此一展宏图,谁知道此举又遭不测,干了不到几个月被迫关门了,原因是他没有社会医疗机构上岗证。这一次他损失了8万多元。

誓不回头,考取上岗证之后重回花都开诊所 初次自己兴业的梦幻破灭后,按理说他赔了钱就该撒手,但王福强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跑到广州去考社会医疗机构上岗证,他认为“从那里跌倒从那里爬起,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抱着这种坚强的信念,2014年,他拿到上岗证之后,又重新回到花都,在花都区卫生局、残疾人联合会的关心和支持下,创办了一所只有三人的“福强中医诊所。”开始生意特别清淡,有时候一天才接诊一两个人,但王福强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虽然赔钱,他还是咬紧牙关坚持着。直到一年后,他的诊所才有了起色,才被周围群众认可了。到今天为止,他的诊所由原来的几十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900平方米的门诊部,医务人员由原来的3人,增加到现在的20多人。回想起当年创业的艰辛,王福强感慨的说“我的成长之路,处处都烙印着血泪和汗水的痕迹,但我无怨无悔,因为人生在世命运之神安排给你的并不都是顺利,有许多不幸

需要你正确去面对,有许多坎坷需要你拼力去跨越。我努力了,我奋斗了,所以我才有了现在的成绩。”

面对病人,他只有一个选择真心为其解除痛苦 真诚换真诚,爱心换爱心。这是王福强多年来为自己订立的一条行医准则。这条准则看起来非常简单,简单的只是一句话,但做起来却特别难,可王福强不但这样说了,而且还坚持不懈的这样做了。凡是在他的诊所就诊的患者,不论是有钱人还是无钱人,他都一样去对待,尽量不在医疗费用上给患者增加负担,甚至一些孤寡老人、特困户和拾荒养家的外地人,他都尽量减免医药费。身边的医生多次提醒他,“你办这个门诊不容易,这样下去不但不能赚到钱还要亏本的。”王福强听后笑了笑说“他们比我更困难,面对他们我别无选择,首先为其解除痛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区一位叫阿辉的大学生,因为一场车祸做了高位截肢,瘫痪在床,某医院医生断言,他最多能活半个月,得到这个结论后,阿辉一家陷入到极度的痛苦中,阿辉几次都想自杀。为了能让阿辉在这个世界多活几天,阿辉的姐姐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王福强,王福强二话没说就提着药箱来到阿辉的身边,开始为阿辉治疗。休息时间,王福强给阿辉讲了自己身患残疾的种种艰辛,阿辉很受感动,慢慢地他们二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几乎隔两天他们就要见次面。就这样,阿辉在王福强的

精心治疗和精神鼓励下,不但迈过了死神判给他半个月生命的门槛,而且还奇迹般的活了四年。弥留之即,阿辉在医院的病床上还拉着王福强的手,流着泪用最后的一点力气叫了一声“强哥……”阿辉去了,王福强非常痛苦,他恨自己没有回天之力让阿辉继续活下去。

王福强是一个不幸的人,童年时代小儿麻痹就无情的夺走了他奔跑如飞的权力;王福强是一个幸运的人,不停的进取最终使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健康的人啊,以王福强为楷模吧,挺起胸膛,无畏地走过长夜,明天的太阳一定会为你盛开一片灿烂。

夏舒问

第三篇:快乐的拐杖哥

快乐的残疾人

鹤岗市残联专职委员 刘小林

“我市工农区育才办事处飞鹤社区,每天都能看到一位拄着拐杖忙碌工作的小伙儿,他虽然从小就患有先天性脑瘫,但其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染着社区的群众,乐于助人的品质更是感动了很多被他帮助过的人,他就是身残志坚的27岁小伙儿刘小林。”在鹤岗晚报我们看到这样一则报道。

自幼患有先天性脑瘫,小脑发育不完全,走路都得依靠拐杖。虽然身有残疾,但却有一颗坚强的心,经过超乎常人的努力,考进了大庆职工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取得中医药师资格。上学期间,拖着病体刻苦求学,认真钻研,虚心求教,其撰写的《关于治疗带状疱疹的医治偏方》文章曾在哈尔滨《中医杂志周刊》发表。

2014年8月,我成为工农区育才办事处飞鹤社区任残疾人专职委员,成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共产党员,这更让我找到工作的重心,就是利用一切资源为残疾人服务工作中,我利用所学知识,热心帮助社区群众和患病老人。社区62岁的张大娘,患有多年的微循环障碍疾病,找到我后,我利用中药配合穴位按摩治疗,半个月就治好了张大娘的病。现在,社区老人一有病就先到社区咨询小林,小林都会耐心解答,给予帮助,还对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时给予提醒。

我是乐观派,虽然身有残疾,却没有过多的苦恼。因为

一味的苦恼并没有意义,于是我在书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乐土。古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使我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更坚定了生活的意志。利用所学专业帮助到周围的人,让大家都快乐着,回想起过去的我是一个悲观没有方向的人,腿脚不会走,那个时候扶墙都走不了,我就知道现在能够拄拐自独立行走就是一种幸福。能够通过上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就是一种幸运,父母对我的辛劳就是一种感恩,所以我虽然家庭不是很富有,但是我吃穿有保障,每天都能接触到新的事物,都有事情做,充实着自己。让自己每天能有个快乐的心情,这样对今后身体的康复,为残疾人做一个榜样都起到了良好作用,也实现我的人生目标

虽然自己是残疾人,但通过自身的努力,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位置,自己的工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社区群众的认可。自己最想做的就是能够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残疾人,希望社会对残疾人群多一些关爱和理解,企业能够为残疾人提供更多适合的就业岗位,让残疾人利用所学特长来回报社会。”这个拐杖哥的称呼让我快乐着、充实着、学习着、奋斗着、我一定做一名最好的残疾人。他利用所学专业为社区的残疾人家属找工作,看到他们开心的笑容,我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让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感觉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第四篇:大山里最动听的拐杖声

大山里最动听的拐杖声

——《身边的感动——拐杖老师孙克会》观后感

在距离洛阳100多公里的汝阳县王坪乡孤石小学,有一位老师名叫孙克会。由于左腿残疾,孙老师靠一根拐杖支撑起自己的身体,同时也支撑起山村孩子的梦想。单腿立教36载,把500多个孩子送出大山。他拄着拐杖护送孩子们回家的身影,成了大山深处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孙老师原本只教语文,可后来学校缺了名数学老师,于是孙老师就说‘那不行我来吧。’于是,他就又开始教数学。”校长吕恒说道。孙老师教完五年级的课,又吃力地拄着拐走向四年级的教室,能看见,他的额头上已经冒出细密的汗珠。“孙老师真的不容易啊!在这个岗位上,普通人都很难坚持下去,他却??”几位年轻老师谈起孙克会就直感慨。

在节目中,孙老师还去给家境困难的同学送东西,送生病的孩子去医院,自己去后山采草药、熬凉茶。孙老师左臂夹着拐,“梆梆,梆梆”地敲在地面上。地面很硬,拐敲在上面发出清脆的声音。噢,这是孙老师乐观豁达的心在微笑??

不自觉地,我想起了另外一位老师——郑州市22中数学女老师吴玲。吴玲是河南省郑州市22中的一名高级教师,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从教30多年来,吴玲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对学生关怀备至。由于生源的差别,吴玲老师的学生中上“清华”“北大”的并不多,但在吴玲看来,转化一个“差生”同培养一个优等生同等重要,她从不放弃对“差生”的帮助和关爱。她的同事这样评价她:“许多人比喻老师都喜欢用蜡烛和春蚕,可我觉得这样的词对吴老师远远不够,太苍白无力,她

是一个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的人。”

我想,不论是孙老师还是吴老师,他们都是同样的,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事实上,很多老师也是平凡而伟大的,他们淡泊名利,呕心沥血,在教学一线上工作着,为教育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他们在奋斗着,不光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学生,为了教育事业。他们用行动在教育事业的历史上,留下了痕迹,擦不掉的痕迹??

“梆梆,梆梆”。孙克会为大山深处的小村子,带来了最动听的拐杖声,这声音,对学生们来说,是知识的声音,对家长们来说,是心安的声音,而对于孙克会来说,是坚强的站立在大地之上,微笑的声音??

第五篇:拐杖教师孙克会观后感

《拐杖教师——孙克会》观后感

涧西区英语学校何素娟

在汝阳县大山深处的王坪乡孤石小学,有一位独腿教师。36个寒来暑往,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凭着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负责和对孩子们的满腔热情,他战胜了自身和家庭的诸多困难,为700 多名学生铺平了成长之路,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爱戴。他就是孙克会,今年54 岁。他13岁时,上山砍柴,摔断了左腿。他被送到县城医院时伤处已经感染,只能截肢,从此离不开拐杖。 失去了一条腿, 不仅没有使他颓废,反而使他更加坚强。经过艰苦的锻炼,孙克会用拐杖支撑着自己走路、上学、做家务、干农活。 1976 年8月,尽管已经截肢,高中毕业的孙克会还是被录用到孤石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199年通过选招,他转为公办教师。他经常说,他要懂得感恩,以优异的教学成绩来回报社会。 凭着这种朴素的感情,孙克会把教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谈起什么事情最让他高兴时,孙克会脱口而出:“学生取得好成绩!”30 多年来,在全乡组织的考试中,孙克会所教班级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孙克会的家里,有厚厚一摞荣誉证书,有乡优秀班主任、县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奖、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孙克会说:“我爱教育事业,我离不开孩子们。只要不死,我永远不想退休。”

他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他家里有四口人,媳妇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儿子患有先天性肌肉营养不良,家里还有一位老人需要赡养,而他也五十多岁了,他担负着一家人的重担,可是他不为困难所吓,

依然坚强地支撑着这个家。

他是一个热爱自己事业的人。在农村的山区,教学条件非常艰苦,他所在的村子只有一个小学,学校教师也很缺乏。可他依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依靠一根拐杖、一个破旧的三轮车,奔忙于家到学校的路上,而且他一干就是30多年。

他是一个富于爱心的人。孩子们生病了,他亲自坐车,送孩子去医院,为孩子看病。为了预防疾病,他经常一个人上山采草药,给孩子们喝。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他还经常跋山涉水利用课余时间看望留守儿童。

他是一个对未来充满期望的人。他深信“知识改变命运。”他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他愿意作孩子们成长进步的阶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名山区教师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他展现出了河南人的精气神,展示了新时期的河南精神。他和地震中的英雄谭秋千老师,为救学生失去双腿的年轻教师张丽莉,身患重病、抚养近百个孤儿的张桂梅老师,以及千千万万名工作在教育一线,默默无闻、勤勤恳恳的教师一样,是我们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孙克会就是这样一个既平凡,又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人。我将学习他的那种不断进取,坚守岗位,不为名利所动,爱生如子的工作态度,将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奉献给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

《拐杖读后感(全文共5198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