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应试还是要注重文学素养的提高?
转眼间登上这个讲台已经15个年头了,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收获也有失去,有快乐也有痛苦。要说积累了多少经验,真是不敢妄谈,但是教学过程中的感受还是有一些的。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高中语文教学是要注重应试还是要注重文学素养的提高?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都有所改变。记得刚刚登上讲台时,我踌躇满志,要让我培养出的孩子热爱语文,把我自己认为最好的知识都给他们,让他们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于是我在课堂上给他们讲婉约的宋词,底蕴深厚的唐诗,讲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讲自由洒脱的苏轼,讲人生,谈理想,我还想讲好多好多。可是还不到一学期我就被撞的头破血流。有个老教师偷偷的告诉我,讲课还是要注重考试大纲,而第一次期中考试也给了我重重的一击,一塌糊涂的成绩告诉我,也许我给孩子们讲的是最好的,也是大多数人认为最好的,可是,所谓的最好的,一定要满足考试的需求,因为学生的利益和学生的价值就体现在考场上。
后来,我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再天南海北的讲那些饶有趣味但是却和考试无关的东西。我开始一板一眼的讲和考试密切相关的知识点,课堂上反复的提问,反复的背诵,反复的做题。可是学生的反映却是课堂上大面积的睡觉,阳奉阴违的对付作业,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同样惨败的考试成绩。
我迷茫了,甚至开始怀疑我不适合做一名老师。在同事和领导的鼓励下,在一个新的环境里,我开始全新的探索。我先对自己前一段时间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了反思和总结。首先,在最初的阶段里我把课堂教学理想化了,只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完全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考察,所讲的课程也没围绕考试大纲来进行。后来,我又变化太大,只是抓住考试大纲,不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最终导致了考试的失败。经过了深刻的反思,当学生的思维与常规相左,旁逸斜出时,如果采取压绕的方式处理,学生的创新火花就会胎死腹中。培养创新性人才,课堂气氛应尽量宽松,学生心态应该尽量轻松不跪着学习。我认为,我不能简单的功力的为了考试和成绩而教学,我还是要坚持初心,还是要让学生爱上语文,然后学好语文。于是我做了新的尝试,在应试的知识和技巧中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熏陶,把知识点变成趣味知识点,把语文的精华融合到考试大纲的要求中。或者说用文学博大精深的内蕴吸引学生掌握语文基本功。事实证明,这么做是有效的,虽然这样做我的工作量的了,而且我先在还不能很好的把这二者糅合在一起,但我想这会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总之,这个学期是充满矛盾和焦灼的学期,当然也是收获颇丰的一个学期。
或许这就是中国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吧。但是如何把语文教好,在应试语文和文学语文中怎样取舍还是广大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探讨的问题。自从提出教育改革以来语文教学成为了众矢之的,很多教育专家,教育批评家,把矛头纷纷指向了语文教学。这种指向是双向的,一方面引发了人们对中学语文教学是反思,从而呼唤语文改革,推进了语文的建设,另一方面,则让在一线的教学工作者无所适从,因为那些专家的要求不一致,语言学家要加强语法训练,文学家则认为这样做丢掉了想象力和文学精神,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让作家王蒙做一张初中的语文卷子,居然勉强及格。许多教育空号在高中教育上空阵阵想过“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在这种浪潮的影响下很多教育专家认为语文教学的课堂应该是趣味性的,种种教育口号不一定有实际意义。教育改革的浪潮过后应该冷静下来,思考,高中语文教育到底要何去何从。
总结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要做到在课堂上情与趣的结合。
上学期,在讲<雨霖铃>这一首词时,我是用《梁祝》来创设情景的.运用这首名曲渲染出一种凄凉、伤感的离别氛围。因此学生就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情景中,想起自己和朋友家人分别的情景,这样我从感情入手,从而十分自然地引出了描写情人分别的经典之作——柳永的〈雨霖铃〉。我们都知道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同样,柳永的〈雨霖铃〉也是“词中有画”。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品读后,就让他们独立思考、仔细揣摩词中的意境,然后他们各小组内自由讨论,由情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的氛围,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组都在积极地准备着。我也感到很欣慰。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里处于兴奋的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会乐学。因此在情感教学的基础上还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小到一个字,一个成语,一个文学常识,一个历史典故,教师都要善于思考,不能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一句带过,要讲出其精华引出学生的兴趣,这就比枯燥的讲语法知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记住。对于知识点和文学常识,老师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解,并且要适当的穿插文学故事历史典故,这样在无形之中,学生不但能记住知识点还能丰富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例如在介绍苏轼的时候教师要先把苏轼的生平大事记住,再把他一生中比较著名的故事穿插进去,尤其对他影响很大的乌台诗案,还可以介绍他一生的红颜知己,甚至是当代著名作家对他的评论感慨,都介绍给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就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苏轼到底伟大在哪里,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在发言和讨论中不但会记住苏轼,同时会对他的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工具,给学生丰富的感官感受,如用道具,投影仪来丰富感官。在这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感知领悟能力很强,只要教学手段到位,真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时候教师不过多参与,学生也会有很大的收获。总之,只要教师能够积极的引导,精心的组织就一定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想上好语文课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以情动人,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而爱上语文,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想学。这种教学尝试我会一直探索下去。
我想,对于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来说,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次次考试,更是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因此除了让学生储备充足的应试技巧和知识点之外还应该教会他们学习,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最起码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为他们的人生奠基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我想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我将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努力,探索。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有教无类”,高尔基也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他远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的心愿,他鼓励、鞭策孩子,大大推动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作为老师,应该努力的去雕琢,使它永久的焕发光彩,而不是半途而废。孩子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有的一点就通,有的死钻牛角尖,那时,教师就只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他们,忌怒忌燥,否则将会事与愿违。俗语说:“罗马不是一日造成的。”学生的转化也是如此,而此时的教师就必须有“滴水穿石”的恒心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