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xx县坚决贯彻落实中、省州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聚焦“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高标准推进脱贫攻坚,已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共有贫困村xx个,建档立卡人口xxxx户xxxx人,顺利通过国检。为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近期,本入深入乡村牧户,通过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对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调研,xx县脱贫攻坚工作成果成效是显著的、群众是满意的,但要切实做到贫困农民脱贫不反弹、快速致富奔小康,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一是基础设施管护机制不健全。受农村牧区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主体与受益主体分离等因素制约,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后的管护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健全,突出表现在农村通村公路、人畜安全饮水、水利灌溉、渠系配套等基础设施管理维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资金、人员保障不到位,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护、损毁快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
二是贫困地区持续发展动能不足。有的地方、部门后续帮扶手段简单,为图省事,将后续帮扶转化为“送钱、送物”;个别地方对脱贫摘帽的成绩沾沾自喜,有完成任务、松口气的想法,存在对脱贫成果巩固重视程度减弱等现象;有的地方发展的扶贫产业没有因地制宜,是为完成脱贫任务而盲目跟风,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有的地方也还存在增收产业发展不足被“脱贫”现象,持续增收致富奔小康压力大;有的地方村支两委班子弱,凝聚力缺乏,发展观念落后,有的贫困户受制于文化教育水平低下、生产经营技能缺乏、现代发展理念落后等因素,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
三是陈规陋习尚未全面改变。受长期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部分贫困群众自身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依赖思想严重、惰性依旧,对脱贫攻坚实施的惠民、兜底政策产生更大的依赖和期望,攀比心理、“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部分贫困户没有从根本上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个别农村生产生活陋习依旧存在,环境脏乱差现象死灰复燃。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促使贫困户早日致富奔小康,各地各部门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对贫困地区、贫困户要像抓“脱贫摘帽退出”一样重视,并将贫困地区、贫困户纳入各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试点示范,在贫困地区实施“四个三”巩固提升、致富奔康工程。
(一)整合力量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领导力量。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精准施策发力,工作思路由脱贫摘帽向脱贫摘帽与成果巩固提升相结合转变,做到政策不变,人员、力度不减,方式不改,对口帮扶关系不变,“扶上马再送一程”,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成效巩固提质增效、确保贫困户致富奔小康。二是强化工作队伍。继续坚持部门联系贫困村制度,派遣年富力强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成员;进一步完善乡镇领导包片、干部驻村工作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工作纪律,明确考核目标、奖惩条件;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党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思想政治意识、致富带富能力,让党员队伍成为脱贫奔康的带头人、引路者。三是强化工作责任。建立完善县(区、市)、乡(镇)、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三级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坚持脱贫攻坚与巩固提升同步考核、同等评价的原则,将巩固提升纳入脱贫攻坚整体考核中,明确单项绩效分值,着重考评监测精准度、政策到位率、返贫发生率和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增量等指标,全面提升脱贫成果成效巩固提升工作实效。
(二)加强保障狠抓“三个落实”。一是落实动态管理机制。对因病、因残、因灾、失业等特殊原因致贫、返贫的农村居民实施“动态清零”制度。通过建立个人申请、村级评议、乡镇审核的报告机制,根据具体情况,或新增纳入国家贫困户或进行临时救助,做到整体推进与“插花”扶贫并重,切实阻断贫困路。建立实施“回头看”“回头帮”制度,及时查找、发现、分析、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落实贫困群众生活兜底政策。进一步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医疗保障在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财政兜底的政策长期坚持不变,并根据现实情况扩大报销病种、困难人群;对无力供养适龄儿童就学的特困家庭,免除学杂费、办理免息或低息助学贷款;对长期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特困户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在农村土地流转、“三权分置”改革中,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保护农民权益,维护好土地承包权收益这一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生命保障底线。三是落实返贫风险防控措施。建立完善救助基金帮扶机制,对遭大灾、遇大难、生大病等困难农户及时进行救助,防止返贫。探索构建“保险+扶贫”模式,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农业保险、大病保险等“一篮子”保险产品,引导县域保险机构扩大地方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充分发挥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的作用。针对个别脱贫户中儿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行为积极探索司法干预机制,在贫困老人自愿申诉的基础上,由司法调解员实施司法干预,通过沟通协商、教育引导儿女认真履行义务,推崇孝道。
(三)夯实基础突出“三个重点”。一是重点保障发展资金。加大向上争取力度,抓住中省重点投入脱贫攻坚、全民奔小康和乡村振兴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强化资金整合力度,建立资金整合部门会商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项目资金规模效益。结合各地实际,可通过一次性奖补、建立基础设施管护专项巩固提升资金等方式,重点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后续维护等方面予以支持。建立并落实脱贫攻坚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成效真正得到巩固提升。二是重点扶持培育长效产业。对贫困地区以及帮扶的扶贫产业,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行“旅游+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互联网+农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康养业、创意农业、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促使在脱贫摘帽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扶贫产业其早见成效、大见成效。三是重点建立健全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对在脱贫攻坚摘帽过程中建设完成的农村基础设施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确权,重点加强对基础设施建成后的管理、使用、维护,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经费,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设施建得起、用得上、不废弃、长受益。
(四)激发动力建立“三项制度”。一是建立新文化新风尚教育制度。继续通过村民大会、农民夜校、送文化下乡等方式和载体,进一步强化思想教育,实行脱贫致富与奔小康相结合,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新文化倡导新风尚,引导群众牢固树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奔小康光荣的思想,真正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提振“精气神”,摒弃相互攀比心理和“等靠要”思想,实现精神挺立、物质富裕的同步发展。二是建立技能提升培训制度。进一步抓好农民技能提升培训教育,着力通过科技 ……此处隐藏4616个字……LVETICA;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一)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稳定脱贫攻坚队伍。一要持续强化领导力量。不断夯实市级领导联县、县级领导包镇、村实行总队长制的责任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精准施策发力,做到领导力量不减、工作力度不减、帮扶关系不变。二要持续强化队伍建设。继续坚持部门包抓贫困村制度,实行驻村帮扶轮换机制,选派年富力强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成员;进一步完善干部驻村工作制度,加强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和考核,突出作风纪律,注重帮扶实效。大力推进能人兴村战略,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党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思想政治意识、致富带富能力,让他们成为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强有力带头人。三要持续强化工作责任。建立完善县区、镇办、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三级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坚持脱贫退出与巩固提升同步考核、同等评价,将巩固提升纳入脱贫攻坚整体考核中,明确单项绩效分值,着重考评监测精准度、政策到位率、返贫发生率和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增量等指标,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二)持续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和巩固脱贫质量。一要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紧盯到村到户到人脱贫退出达标指标项目,持续扎实开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排查,特别是加大对7663户涉及24042人的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的帮扶工作力度,细化帮扶措施,落实帮扶政策,确保稳定脱贫。二要围绕明年全国脱贫攻坚普查,持续扎实做好动态管理及常态化信息更新工作,防止扶贫数据信息失真失实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确保在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中不出问题。三要扎实落实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到2020年实现贫困村全部通动力电、人居环境干净整洁、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90%以上贫困村宽带网络覆盖、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等五项重点工作,统筹解决好非贫困村、非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三)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夯实稳定脱贫基础。一要按照“宏观抓产业、中观抓企业、微观抓就业”的思路,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把带动贫困户增收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任务,以村党支部为纽带,把产业链与脱贫链紧密联结在一起,着力把贫困户镶嵌到产业链、价值链中,确保贫困户能够持续稳定获得收益。二要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建立“造血”功能和长效机制的突破口,在资金扶持、技术培训、品牌培育、政策导向上给予倾斜支持。三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消费扶贫、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更多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四要积极培育发展新社区工厂,加强搬迁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为搬迁群众与城市居民均等化享受公共服务创造条件,着力解决贫困人口和搬迁群众就近就业。稳定公益岗位,确保贫困群众脱贫后有稳定收入来源。
(四)建立预警监测机制,切实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依托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依靠“四支队伍”工作力量,加强边缘户动态监测预警。要摸清“两类人群”的底子,即对非建档立卡农户中,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致贫风险的边缘户进行摸底;对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且有返贫风险的已脱贫户中的不稳定户进行摸底。摸底造册后进行重点监测,运用现行政策开展针对性帮扶,确保少返贫和少新增贫困。同时,完善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对经过帮扶确已达到脱贫标准的,按程序及时退出;对因各种原因致贫返贫的,按程序及时纳入,兑现“三个落实”,切实做到应退尽退、应扶尽扶。
(五)加强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强化稳定脱贫支撑。要对各类扶贫资金形成的扶贫资产建立专门台账,研究扶贫资产登记、产权归属、运营管护、收益分配和资产处置等相关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对基础设施类的资产,要落实管护责任和经费保障,确保持续发挥效益;对产业扶贫类资产,要明确资产权属和收益分配,投入到村的产业扶贫资金资产权属明确为村集体所有,收益分配要杜绝简单平均分配,探索通过公益岗位、产业奖补、政策激励等方式分配资产收益。同时,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及时恢复重建、提等升级,确保稳固持久。
(六)提升扶志扶智实效,增强稳定脱贫后劲。持续强化新民风建设,综合运用道德评议、评先树优、爱心积分、依法治理、生产奖补、以工代赈等有效手段,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思想意识,摒弃相互攀比心理和“等靠要”思想,不断促进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提振“精气神”,实现精神脱贫和物质脱贫同步发展。加强对农民群众教育培训力度,切实增强他们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