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计划

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思考

时间:2024-10-24 16:36:46
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思考(全文共4045字)

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思考

宜章建县于公元617年(隋大业13年),已有1401年的历史,古称“楚粤之孔道”,今为湖南“南大门”、湘粤对接第一城,全县总面积21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5万亩,林地面积226.3万亩,辖14镇5乡246个行政村19个社区(居委会),3个国有林场,总人口65.4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0410户76115人。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坚持“一确保、两完善”“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扎实推进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真抓实干,加压苦干,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累计实现18484户71457名贫困人口脱贫,出列贫困村80个,全县贫困发生率为0.87%(目前有1926户4658人未脱贫),今年初,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一、主要工作举措及成效

(一)脱贫攻坚责任压紧压实。调整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双组长”制领导小组,明确单位一把手、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责任。按照“两个增加”“三个不变”“三个确保”的原则,实现全县246个行政村联系县级领导和派出单位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出台结对帮扶工作管理办法,全县7572人结对帮扶2万余户贫困户。创新开展“送政策、住农家、促帮扶”“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忧”“五个讲清楚”“摘穷帽、迎新年、谱新篇”等活动,去年9至12月全县干部职工放弃双休、节假日,“结穷亲”“斩穷根”,全县干部职工累计走访贫困户、非贫困户94156户,收集问题21405个,回复率达100%,办结率达98.83%。

贫困纳入退出精准精细。创新“五进八退”贫困对象识别机制,做到“应扶尽扶”。认真抓好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先后开展6次动态调整,把好贫困对象退出关,在贫困户脱贫时,对照“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按照村民主评议、贫困户确认、村级公示、乡镇入户核实、乡镇公示上报、县比对抽查、市州核查、县市区批准公告程序进行,并由村支部书记、主任对脱贫户签字。在贫困村退出时,对照“一个确保、两个完善”标准,按照村自主申请、乡镇监测上报、县市区审核、市州核查、退出销号的流程进行,并由县委书记、县长对出列村签字,严防假脱贫、数字脱贫,确保了真脱贫、脱真贫。

)产业扶贫措施到村到户。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提出“面对市场选产业、选准产业找能人、找好能人帮穷人、能人穷人共发展”的扶贫路径,把扶贫小额信贷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助力,推进扶贫小额信贷与产业扶贫深度融合,探索出“我脱贫、共发展”的宜章产业扶贫模式,全县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0445笔4.26亿元。建立“四评”机制,引导贫困户将信贷、财扶资金与112家优质带贫主体紧密联结,带动4万余名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增收,累计实现分红1.33亿元,户均增收6000余元。通过实施9个省级重点产业项目和7个县级重点产业项目,再精准帮扶5万余名贫困人口,对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为解决产业项目同质化、不均衡的问题,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推进产业扶贫“政府+市场主体+贫困户+基地+金融保险”的五位一体模式,着力提升产业扶贫持续性、稳定性。培育省、市、县农业龙头企业89家,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990家,产业基地覆盖246个行政村,与11880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村村有项目、有产业、有合作社。出台《宜章县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春风行动”工作方案》,引导全县154家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1364人,建立扶贫车间111个,人均工资达1800元/月,真正实现了有正常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同时,针对弱劳动力户、收入边缘户,统筹安排以生态护林员、保洁员为主的1641个公益性岗位进行对接,累计发放公益性岗位工资1800余万元。

)各项扶贫政策落地落实。一是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学有所成”帮扶工程。2015—2018年,全县累计免义务教育学生教材、教辅费5034.44万元,发放义务教育贫困学生补助6819.08万元,惠及学生123071人次,落实高、中职贫困学生教育资助3725.34万元,惠及学生25133人次。2017年,针对教育资助不平衡的问题,整合资金712.62万元,实施义务教育非寄宿贫困学生、学前教育贫困生政策享受“补天窗”,累计补贴贫困生13719人。实施“雨露计划”8913人次,发放金额1342.5万元,实施贫困生三年制“两后生”培训1256人。2014-2018年本一上线997人,本二上线3884人,2074名贫困家庭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走上了就业岗位。在全省率先实现本县户籍在外就读,以及外地户籍在本县就读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二是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对贫困患者实行“1234医疗救助工程”。2017年,对累计合规自付费用超过3000元以上且报销比例未达90%的1126名重病住院贫困患者进行了追补,共落实追补资金达400余万元,实现了保内费用的报销比例达90%;2018年,对县域内个人实际住院报销比例未达85%的贫困患者,由县财政安排了410.6万余元进行兜底保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县域内住院实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85%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县内就诊率达93.7%。在全省率先推行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并实现“一站式”结算服务贫困户、非贫困户全覆盖,极大方便群众就医。三是大力实施“家门口”就业扶贫工程。全力抓好就业扶贫措施落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等工作。全县正常贫困劳动力31769人实现就业28537人,就业率89.8%。2018年全县新增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747名,完成700人任务的106.7%。完成送市级职业院校贫困“两后生”114人,完成106人任务的107.5%。输送县级职校462人,完成年初县定任务100人的462%。2016年以来共投入各类就业扶贫资金2170.27万元,其中2018年投入1139.36万元(对23家单位发放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91.36万元;对6名农村劳务经纪人发放就业创业服务补贴3000元,为11865名转移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发放交通补助155.07万元;拔付县职校“两后生”培训补贴、精准扶贫短训补贴等各类培训补贴892.63万元),达到了“一人就业、整户脱贫”的预期目标。四是大力实施易地搬迁及危房改造工程。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投入资金2.84亿元完成了6个集中安置点及分散安置点建设,搬迁1299户4740人,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村寨做到了“应搬尽搬”,并引导搬迁户积极参与产业帮扶、自主创业,安排后续帮扶资金574.41万元,达到了“搬得出、住得进、能致富”的目的。按照“应改尽改、应修尽修”原则,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对全县所有贫困户住房、非贫困户疑似危房进行全面鉴定,统筹做好贫困户、非贫困户危房改造,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8230户,其中贫困户7052户,非贫困户11178户。

风险防范筑牢筑实。一是防范化解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探索扶贫小额信贷清收“五步工作法”(即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摸清底子、分类管理,强化监督、跟踪服务,加大宣传、提醒到位,重点跟进、依法清收),以及“四提前”工作机制(即支行、乡镇提前一个季度走访用贷户;提前一个月提醒用贷户做好还款筹资准备;提前一周提醒用贷户准备还款资金;扶贫小额信贷还款资金提前一天到位),建立金融扶贫服务中心、风险防控平台,实行公、检、法、扶贫办、银监等部门合署办公,建立逾期扶贫小额贷款快诉、快审、快结、快执机制,采取主动上门清收、集中约谈警示、设立应急专户、依法起诉等手段予以清收追缴。目前已累计收回到期贷款5906笔2.54亿元,收回率达100%。二是防范化解舆情风险。建立涉贫领域县委书记、县长热线,完善“三平台”管理机制,落实涉贫领域信访案件化解、处置责任,认真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动员广大干部通过排查摸底等方式及时了解群众的心声和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诉求合理并有政策规定应该解决的,及时就地解决;对诉求不合理的,通过宣传政策,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疏导工作,依法、及时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切实将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县已顺利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但对照中央、省、市高质量脱贫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效上还面临一定困难。

内生动力难以激发目前,我县还有1926户4658贫困人口未脱贫,这部分群体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特别是重病、重残、弱劳动力贫困户更是“最重的担子、最硬的骨头”,少数贫困户依赖思想强,动力不足,不想脱贫,想得到更多的帮扶。同时,因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在政策享受上的差异,部分非贫困户、非贫困村存在攀比思想,在村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主动性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

)产业扶贫力度不产业扶贫是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支撑,是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县产业带动能力仍然不强,部分贫困村主导产业难以培育,一些农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不到位,利益联结不紧密,带贫益贫机制弱。如,根据上级产业政策,“分贷统还”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的期限为1-3年,随着贷款陆续到期,贫困户结对企业分红将终止而影响增收。同时,自主创业的贫困户,因产业培育周期长、市场风险、技术等原因短期内也难以见效。此外,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责任人指导农村、农民发展产业的能力也有欠缺。

(三)政策变化快难以适应。几年来,精准扶贫工作从探索中不断规范,但也导致了一些政策调整频繁,致使基层无所适从。如易地扶贫搬迁面积、住房功能调整,涉农整合资金使用范围调整,扶贫小额信贷“户贷企用”范围调整等方面,导致基层要花费很大精力去纠正原已实施的政策政策。

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为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靠县级自筹。按照“四脱四不脱”“四个只增不减”的要求,要实现高质量稳定脱贫,巩固脱贫成果还要投入巨大财力,但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及上级下拨扶贫专项资金有限,同时受制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政策,资金筹集渠道进一步压缩,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

(五)干部激励机制不优。几年来,全县各级干部为脱贫攻坚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上级对扶贫干部的关心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干部干事创业容错机制没有真正有效发挥作用,影响了干部的积极性。

三、相关建议

(一)完善内生动力的激励机制。目前,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关于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的激发内生动力的政策,建议在支持贫困户自主创业方面制定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政策,同时,针对贫困村、非贫困村政策享受、支持力度差异化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统筹平衡推进贫困村、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具体政策。

(二)加强产业扶贫扶持力度。按照“一村一业一企一社”的要求,建议在农村产业培育上给予更具体的指导、支持。一是在围绕产业培育所需的基础建设、规划设计、产销对接等基础性工作在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二是围绕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在技术指导、经营管理、风险预警、产业保险上加大扶持力度;三是围绕产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培育多更的“乡土”能人,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增收致富。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议上级进一步加强财政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加大对片区县的资金倾斜力度,建议将教育扶贫、健康扶贫资金纳入扶贫专项资金“篮子”,减轻基层财政压力。

(四)加大对深度贫困人群的帮扶力度。目前,脱贫攻坚进入最后“攻坚”时期,余下的未脱贫户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特别是一些残障、重病人群的帮扶措施要更具体化、更多元化,并建立健全企业、社会人士、爱心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激励体系,引导更多的企业、爱心人士参与帮贫扶困。

(五)加大对扶贫干部的关心。按照《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文件,对扶贫干部在生活上、工作上、待遇上予以关心和帮助,真正用好干部干事创业“容错”机制,为干部减负减压,让干部能放心干事、大胆干事。

《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思考(全文共404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