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计划

突出“实”“融”“强”“新”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时间:2025-01-10 07:11:39
突出“实”“融”“强”“新”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生根(全文共2667字)

突出“实”“融”“强”“新”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战略之举。为扎实推动试点工作,开州区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大胆探索,从“实、融、强、新”上下功夫,紧扣“凝聚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以文化人、以德润心、成风化俗”的目标任务,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开州路径”,有效打开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

一、举措与成效

(一)突出“实”,建立“3+N”运行机制。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党组织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三级书记“带头抓”,资源实行“大整合”、阵地实行“全覆盖”,建成“1+40+123”的三级文明实践体系,三级书记带头当好“第一宣讲员”,打造“领导干部宣讲团”“理论专家宣讲团”“百姓宣讲团”三大宣讲团,推动理论宣讲进基层。积极推广使用市委宣传部统一开发的“一云四屏两播”(“一云”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四屏”即电视屏、手机屏、电脑屏、户外大屏,“两播”即应急广播和校园广播)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

(二)突出“融”,打造“1+6”推进平台。“1”即建设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6”即建设6大平台。依托党校(行政学院)、党员电教中心、道德讲堂、梦想课堂等建立理论宣讲平台;依托中小学校、职业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建立教育服务平台;依托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立文化服务平台;依托科普基地、科普大篷车等,建立科普服务平台;依托文化活动广场和体育在线惠民服务平台,建立健康服务平台;依托公共文化物联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广播村村响、区融媒体中心等载体,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媒体平台。同时,打破“各自为政”的阵地壁垒,强化资源整合和功能融合,设点布局广泛灵活,工作平台互融互促,充分发挥了各类平台载体综合使用的效应,切实做到了“一个中心、N点辐射、多重功能、共享使用”。各镇乡(街道)整合文化活动广场、文化服务中心等场所,根据各自经济状况、阵地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所40个。各村(社区)依托党员活动室、文化大院、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健身活动广场等阵地资源,结合村史村情、村风民俗,打造主题鲜明、各具亮点的文明实践站123个,为群众在家门口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提供稳定场所和便捷服务。

(三)突出“强”,建立“3+12+N”志愿队伍。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区委书记担任总队长,区委专职副书记和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担任副总队长;乡镇(街道)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书记担任分队长,副书记、宣传委员担任副队长;村(社区)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队,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小队长,村(居)委会主任担任副队长。同时配置政策理论宣讲、助学支教、扶贫帮困、法律服务、人才培育、生态环保、技能培训、卫生健康、文化服务、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科学普及12支常备队伍。各镇乡(街道)、村(社区)结合实际,组织党员干部和心系乡土、热心公益的新乡贤以及“五老”人员、身边好人等组建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如打造“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老兵志愿服务队”“农技服务志愿队”“乡贤志愿服务队”“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队”等6支品牌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理论宣讲、爱心帮扶、农技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送到基层、送进社区、送进千家万户。

(四)突出“新”,抓好“6+”实践活动。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六讲六做”6项任务,突出宣传宣讲、评比评议、帮扶帮助、乐民惠民、整治整顿等实践形式,形成“刘帅精神代代传理论宣讲”“典型示范”“移风易俗”“快乐星期六文化惠民”“明德帅乡”“红黄双十条协商议事”等特色品牌,充分挖掘这些活动品牌的创新点、闪光点和群众需求的结合点,使之更加贴合群众需求,彰显鲜明特色。同时,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有机融合,培育形成了“百名党员能人进百村”活动,“快乐星期六”文艺志愿者进村入院,“百镇千村万户”农村环保大宣讲,“孝亲、爱子、尊师、敬老”传统文化讲座等特色活动,让文明实践活动的触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呈现在群众当中,有效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同时,以“道德讲堂”和“明德广场”为阵地,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让群众在情理交融中接受真理、在潜移默化中凝心聚力。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载体,通过开展“开州大舞台”“广场舞展演”等文化系列活动,把政策理论与地方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春风化雨中传播了党的声音。充分发挥网站、微信等新媒体优势,搭建“微课堂”,开展“微宣讲”,实施“微传播”,采取“线上+线下”“宣讲+文艺”等多种形式,通过领导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群众讲故事,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启示经验

(一)组织机构是基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是党中央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战略举措,首先必须要抓好总体设计,按照“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成立中心、所、站三级组织构架,把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各级党委(党组)书记亲自谋划。其次要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实践中心落实统筹协调、规划制定、经费保障和考核督查等职责;实践所落实队伍组建、活动承接、人员培训、活动策划、督查考核等职责;实践站落实群众需求采集、队伍组建、项目策划、群众参与、效果评价等职责,各级组织机构实现规范高效运行,推动文明实践活动精准有效落地。

(二)队伍建设是根本。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明确提出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的工作运行机制,这为破解群众工作“没人做、不愿做、不会做”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也跳出了“一说加强基层就加钱加人”固有逻辑。一要建立精干高效的工作队伍。实践中心、所、站按照“531”模式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解决有人做的问题。二要建立阵容强大的志愿者队伍,广泛组织党员干部、专业人员和广大群众做志愿者,动员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提高,为服务基层群众、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全新路径,创造广阔空间。

(三)活动项目是关键。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必须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结合农村和城市工作重点和服务对象的不同,策划群众愿意参加、乐于参加、便于参加的文明实践活动,通过讲、传、评、帮、送等实践形式,让群众既可以听,又可以讲,还可以演,实现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把群众组织起来、把资源整合起来、把文明实践力量沉下去的目标,真正形成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四)体制机制是保障。体制机制管长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是解决新时代文明实践“做多久”的根本性问题。在试点工作中要积极探索健全统筹协调、队伍培训、群众参与、志愿嘉许、经费保障、活动评价、监督考核等七项工作机制,形成实践中心统一调度,各部门服从统筹、加强配合,基层所(站)搜集需求、安排计划、配送活动、派发指令、联络师资、组织实施的运行模式,推动文明实践活动精准落地。

(五)破解难题是目的。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需要破解如何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更贴近群众、如何提高志愿者积极性、如何打通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如何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等难题。实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就在于如何精准有效破解难题,真正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做成最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

《突出“实”“融”“强”“新” 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生根(全文共266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